校史回眸

校史回眸

当前位置: 校庆首页 -> 校史回眸

【寻忆校史】②|新余职业大学的成立

发布日期:2025-05-01

编者按:2025年,新余学院迎来建校40周年。岁月走过,见证了校园的变迁与四季的更替,也见证了精神气象的逐步建立与学脉渊源的传递继承。鉴史知今,以启新程。为传承校史文化,培育爱校情怀,从校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智慧与力量,现推出“寻忆校史”专栏,分期介绍新余学院办学历史、发展轨迹。


一、创建背景

新余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新余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体现了地方经济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联动。

新余位于江西省中西部地区,号称“钢城”,是一座因钢铁而兴起的新型工业城市。1957年正值全国大炼钢铁时代,因苏联专家估算,新余良山地下铁矿储存量达70亿吨,相当于英国的两倍,国家冶金部决定在新余建设钢铁厂,打造“南方鞍钢”,新余也因钢设市。后经科学勘探,新余实际矿藏仅有两三亿吨,而且矿点分散,品位不高。1961年,新钢各项建设被全部停止,新余也随之被撤销市建制。

改革开放后,新余钢铁重振雄风,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锰铁生产基地。1983年7月,新余得以再次撤县复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各项配套的工业、企业、事业也获得迅速发展,市政府整体搬迁到城北,一批“小三线”建设企业如钢丝厂、电工厂、二化、长林、长红等陆续迁入,新余进入了历史性发展的新阶段,人才需求的瓶颈也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对受过各种职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广泛而迫切,农村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面临着严重短缺。据新余市普及义务教育规划预测,1985年新余有初中教师2488人,到1990年需要5943人,短缺3455人。而此时新余的普通高等教育尚为空白,只能靠每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新余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

1985年1月12日,新余市人才交流中心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条非常引人注目的人才招聘启事:“凡应聘录用人员,可照顾一套新住房;可安排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为全民工……爱人可随同调入我市工作……;应聘人员自愿到离市区十公里以远乡镇工作,可向上浮动两级工资,家可安排在市区;高中级专业人员家属在农村的,即可解决‘农转非’,其他待遇从优。”新余敞开大门、招贤纳士,向全国各地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工作开出了优惠条件。至1986年6月30日,市人才交流中心共收到应聘人员的来信7560封,接待了应聘者515人,经过考核招聘了39人。可见,复市后新余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新余职业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条件。时任市委书记张迎祥等人也认识到:必须抓教育科技人才,创建新余自己的大学,不然经济发展不上去,新余仍有撤市复县的可能。因此,新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除了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84年2月兴建了新余师范学校)、成人高等教育(1985年6月兴办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市分校),也想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和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培养地方社会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创建过程

1985年7月,新余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新余职业大学,设立了筹建办,开始积极从校址、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进行筹备。8月21日,新余市政府向江西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创办新余市职业大学的请示》(新府发[85]105号),表明了新余要办、能办地方高等教育的条件和决心,正式提出了创办新余职业大学的申请。主要理由有三点

1.新余是一座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复市后地方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新余职业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条件。

2.新余复市两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目前除电大分校外尚无其他高等学校,缺乏高等学校的新余较其他地市,也能更相对集中力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经济支持。

3.新余市教育体系目前尚不完备,我们要求创办新余市职业大学,除上述理由外,也想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和发展本市的高等教育。目前新余正从校址、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积极筹备,近期可望初步就绪。

1985年8月30日,新余市政府又向江西省政府提交《关于成立新余市职业大学的补充报告》(新府发[85]108号,补充报告了新余职业大学办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经费、校舍和设备、机构班子建设等几个具体问题,争取九月底正式开学。

1985年10月25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向新余市政府下发《关于成立新余市职业大学的复函》(赣府厅字[1985]577号):“同意成立新余市职业大学,归你市领导,属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短期职业大学,学校规模暂定300人,设文书、秘书专业(以后新增专业报省教育厅审批),学制三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学生毕业后承认大专学历。今年招生50人。学校开办费,由省财政一次性拨款补助二十万元,从教育厅职业教育经费中支付,办学所需经费由你市自行解决”。

江西省政府的批复,宣告新余职业大学的正式成立。